#物种日历 4月22日 奇异多指节蛙Pseudis paradoxa
奇异多指节蛙成体体长4.5~6.5厘米,相貌平平,它们吸引人注意的特征,是蝌蚪的长度最长能达到220 毫米,是成体体长的3~4倍。
大蝌蚪虽为蝌蚪形态,但成体的器官已经开始发育,比如性腺、肠和肺,甚至精子和卵细胞也开始形成。但是,超级大蝌蚪只出现在永久性水塘。生活在临时性水塘里的蝌蚪,在水塘干涸前就会完成变态上陆,个头并不大。
奇异多指节蛙的命名者是分类学的祖师爷林奈,在他的著作《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第一版(出版于1735年)里,林奈把它列入“不可能存在的怪物”(Animalia Paradoxa),不过,这倒不是因为林奈不相信它会越长越小,而是因为当时的科学家错误地报告,这种蛙会变成鱼,大概是巨大的蝌蚪引发的误导。
从祖师爷的时代以后,对于“巨婴青蛙”的介绍就不断出现。幽默猜谜节目QI(Quite Interesting)的网站,还专门为它制作了可爱的gif动画。《天地创造设计部》里,奇异多指节蛙也有出场。
作者 @蛙鸣蛇舞
长着帅气大角的羱羊(Capra ibex)~
图1、2,来源:Nino Barbieri / Wikimedia Commons
图3、4,来源:Pixabay
捻角山羊(Capra falconeri),这真不是头上长了浪味仙吗……
来源:Vassil / Wikimedia Commons
#物种日历 4月22日 大白鹭Ardea alba
在繁殖期,白鹭会长出修长、蓬松的羽毛,称为蓑羽。这种羽毛的羽小枝稀少,仿佛纯白的冰花般精致。白鹭并非社会性动物,在繁殖期却要聚集起来,形成几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就像社恐参加集体相亲。它们演化出了一系列夸张的动作,来压抑攻击性,免得变成群殴。
大白鹭在树上或水边芦苇丛里筑巢。雄鸟选定住址后,站直身体,伸长脖子,婚纱般的蓑羽蓬散开来,表示自己占据了这块地盘。而雌鸟在空中一圈圈飞行,长腿下垂,长长的脖子半缩回呈U型,降落的时候脖子伸直,它不是直接落到雄鸟跟前,而是落到先前站的位置附近,只是离雄鸟更近几米。她用这种迂回的方式,一点点接近有攻击性的雄鸟。
如果雌鸟靠得太近,雄鸟会大叫一声,用夸张的动作飞扑过来,但不会真的造成伤害。雄鸟一次次虚张声势驱赶,雌鸟一次次小心翼翼接近,在这个过程中,两方可能都在“相亲”,评估对方的实力,选择中意的配偶。随着时间推移,攻击性逐渐消失,最后两只傲娇的大白鹭“走到一起”。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女帽和其他女式服饰,流行使用羽毛装饰。白鹭的蓑羽不幸成为了羽毛帽子的完美“素材”。拯救鸟类终结于帽子上的命运,驱动了野生动物保护者成立奥杜邦学会(The National Audubon Society),第一个现代的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奥杜邦学会的会标,就是一只尾端飘扬着蓑羽的大白鹭。
作者 @松鼠濑尿虾
有个笑话讲护士把无牙老人的杏仁拿去吃了,后来才知道,人家嘬掉了上面一层的巧克力。其实没牙的动物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虽然大部分蝴蝶都采花,但只有蛱蝶科Heliconius和Laparus属的蝴蝶会吃花粉。花粉粒有坚固的外壳,而蝴蝶的长嘴巴是个吸管,无法咬嚼。
它们的办法是把花粉粘在嘴巴的基部,那里有硬毛把花粉挂住,然后分泌唾液来回冲刷花粉(像婴儿一样,一会把口水流出来,一会又吸回去),持续几小时。最后花粉粒被破坏,蝴蝶就可以吸进花粉里溶解的物质。
花粉能提供氨基酸等花蜜缺乏的营养,满足蝴蝶产卵和修补身体的需求。相比只吃花蜜的蝴蝶,吃花粉的蝴蝶寿命也比较长。
图1,弧黄袖蝶(Heliconius pachinus)沾满花粉的嘴巴和破坏的花粉粒,来源:DOI:10.1007/s11829-009-9074-7
图2,吃一种西番莲Passiflora adularia花粉的红带袖蝶(Heliconius melpomene),来源:MerleundMerlin / youtube
#物种日历 4月21日 普氏野马
“野马”说的是家马的野外血缘祖先,这里特指欧洲野马和普氏野马,前者已于1897年灭绝,所以普氏野马就成了唯一现存的野马。“普氏”指的是沙俄军官普热瓦尔斯基。他曾经进入中国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在1876年采集到了第一批野马标本。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兴趣,这种科学探索,同时也有殖民主义的掠夺意味。
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尤其是近代以来的人为猎捕,普氏野马在20世纪60年代野外灭绝。上世纪60年代,野马在它的发现地——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已经绝迹,最后的血脉仅保存于欧美的庄园与动物园中。从1985年起,中国先后从英国、东德、美国引进18匹野马。1986年,中国建立了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现今世界野马种群数量达到了2000多匹。
在交配季节,野马群中的强大公马会将刚成年的小公马,和争雄失败的壮年公马驱逐出群,独占所有母马最为妻妾。被驱逐的公马们会结成单身汉群,或者独自在旷野中游荡,得到了一个有点戏谑的头衔——“和尚马”(无意冒犯)。8年前,我在新疆北部的准噶尔盆地考察,见到一匹孤独的野马,慢慢地在荒原上走走停停,随行的专家老师说,这就是一只在争斗中失利的“和尚马”。
作者: @高大向Frank
#物种日历 4月20日 梁氏关岭鱼龙 Guanlingsaurus liangae
梁氏关岭鱼龙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的一件珍贵展品,它身长6.5米,来自距今大约2.2亿年前的晚三叠世,当时贵州关岭还是一片温暖的浅海。
中生代的海洋是巨型海洋爬行动物的天下,鱼龙、鳍龙、地栖鳄还有沧龙纷纷从陆地重返海洋,而这些海洋巨无霸们当中,第一个下海的就是鱼龙。
三叠纪,生物刚从二叠纪末的大灭绝中恢复过来,百废待兴。鱼龙的祖先,半水生的爬行动物,似乎发现了“下海”的商机。它们的身体逐渐呈现出流线型,鳍状的四肢逐渐变小,尾巴却变得更强壮,按照我们今天的看法,就是“长得越来越像鱼了”。并且它们演化出卵胎生能力,从此不再需要返回陆地繁殖。
关岭地区,鱼龙呈现出十分丰富的多样性,在晚三叠纪地层就发现了多种不同形态的鱼龙:其中有身体窄而长,四肢构造相对原始,尾部也没有明显下弯的混鱼龙Mixosaurus;同时也有身体与脖子变短、眼睛变大、背椎上弓、尾椎下弯,四肢呈现桨状的黔鱼龙Qianichthyosaurus;以及体型庞大的关岭鱼龙和贵州鱼龙Guizhouichthyosaurus。
作者 @李希特二猪
翎颌鸨(Chlamydotis undulata)的求偶装备,胸毛太多遮住了脸[允悲]……
图片拍摄:Yves Hingrat
#物种日历 4月19日 亚述巴尼拔猎狮浮雕
尼尼微遗址坐落在今日的伊拉克。它的疆土曾经从埃及延伸到埃兰(今伊朗西南部),而那个时代野生狮子的疆域比亚述帝国更加广大。今天说到狮子,我们都会想到荒无人烟的草原,可在两三千前的近东,文明是和狮子并存的。而人与野兽的冲突也不时发生。
1840年代末,尼尼微的王宫重见天日,总长约3000米的王宫浮雕出现在世人面前。浮雕以高超的写实手法刻画了亚述帝国的征战、屠杀、宴饮、狩猎等内容,其中表现了亚述国王巴尼拔猎杀狮子的浮雕,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在浮雕上,人工捕获的狮子被从笼中放出,来到精兵保护的国王面前,然后被射杀。巴尼拔国王在一生之中猎杀了近千头狮子,这是往昔君主的一种奢侈的游戏。
浮雕偏中央位置刻满了各种形态的狮子,伤痕累累,身上带箭,却都是筋肉凸显,神情凶狠,展现出的压迫力和力量感完全不输于装备精良的士兵和高贵的国王。工匠们必定详细观察过大量猎狮的场景,说不定还解剖过狮子——因为浮雕里的狮子实在是太过精美逼真,甚至超过了对人物的刻画。
可是,这卷精美的猎狮浮雕到底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我们已不得而知,正如我们不清楚亚述帝国和西亚狮子衰亡的细节。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亚述帝国在亚述巴尼拔死后迅速衰落了,差不多同时,两河流域的亚洲狮也走到了尽头。
作者: @WatershipDown
大艾草松鸡(Centrocercus urophasianus),跟穿了件貂似的……
图片来源:TheVestGuy.com / flickr
#物种日历 4月18日 卡罗莱纳长尾鹦鹉 Conuropsis carolinensis
19世纪上半叶美国的天空,时而被遮天蔽日的旅鸽群所遮蔽,旅鸽群里有时还会有一些黄色和绿色的身影闪现,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卡罗莱纳长尾鹦鹉。
当欧洲移民最初见到这些鹦鹉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它们大量集群取食农作物和破坏果园收成,而将其视为一种“害鸟”大肆猎杀。当一群鹦鹉中一部分同伴被击落之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却并不会四散逃走,反而会在空中边盘旋边发出紧张的刺耳叫声,最终还会降落到伤亡同伴的周围。如此一来,猎手们可以很容易地杀掉整群的长尾鹦鹉。
作为农业“害鸟”被消灭的同时,卡罗莱纳长尾鹦鹉还被捕捉供应宠物市场,甚至还出口到了欧洲。猎人会单纯出于娱乐去射杀它们,也会为了获取羽毛去装饰时尚女帽而捕猎它们。当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变得越来越罕见,出于物以稀为贵的心态,标本藏家、鸟卵收集者、意图饲养的个人和机构不惜重金想要获得一只长尾鹦鹉(无论死活)。
从18世纪到19世纪,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内,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的数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持续减少,最终走向灭绝。2020年,《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一项研究,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的基因中没有发现近亲交配,说明它们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走向了灭亡。也没有在该种基因组当中,发现病毒存在过的证据,所以也不是疾病导致灭绝。种种迹象表明,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的灭绝,极有可能要归咎于人类。
早期记载当中不乏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和旅鸽大群聚集,一起饮用咸水或啄食含盐的泥土的描述。而这对难兄难弟的命运,竟也如此相似。1914年的中午,世界上的最后一只旅鸽在美国辛辛那提动物园与世长辞。不到四年之后,同一家动物园里,最后一只卡罗莱纳长尾鹦鹉也在大地上消失。
作者 @鸟人Robbi
转发这只SSR的黑老虎,你会多一条微博!
财神赵公明的坐骑是一只黑老虎,世界上真的有黑老虎吗?在印度奥里萨邦(Odisha)的Simlipal老虎保护区(Simlipal Tiger Reserve)和南丹卡南保护区(Nandankanan Sanctuary)一位摄影爱好者Soumen Bajpayee拍到一只分外“黑”的老虎,它身上的条纹格外宽大,几乎遮住了黄色的毛皮。
这种特殊的毛色叫做melanistic,是基因突变所致,在野外只见于Simlipal老虎保护区,人工饲养的老虎也会有melanistic的突变出现。根据印度野生动物专家Bivash Pandav的说法,这种表现型的老虎,野外可能只有7到8只。
#物种日历 4月17日 先驱杨氏鱼 Youngolepis praecursor
先驱杨氏鱼Youngolepis praecursor是一种发掘于云南曲靖的古老肉鳍鱼类化石,于1980年由我国著名的女性古脊椎动物学家张弥曼院士命名。属名和种名均献给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杨钟健主持的考察队曾发现北京直立人(北京猿人)第一颗头盖骨。杨老还曾发掘出第一具完全由中国人发现并组装的恐龙化石——许氏禄丰龙,是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伟大先驱。
说到先驱杨氏鱼,它在古生物学上的意义十分独特。我们的祖先来自水中,可它们是哪种鱼呢?陆地上的四足动物用鼻孔呼吸,有与外鼻孔相通的内鼻孔,而现生鱼类依靠鱼鳃呼吸,只有两对外鼻孔。所以鼻孔是判断“祖先”的关键特征。张弥曼的老师雅尔维克花了25年时间研究总鳍鱼类,认为它们有内鼻孔,提出了总鳍鱼类就是四肢动物的祖先的观点,获得了学界的普遍认可。
上世纪80年代初尚未出现CT扫描技术,为了研究仅两厘米长的先驱杨氏鱼头化石的内部结构,张弥曼采取了连续磨片制蜡模法:将古鱼类化石一薄片一薄片地磨掉,利用反光镜将磨出来的表面放映出来,绘制出一个放大截面图案,这样就可以像断层扫描一样看到化石里面了。张弥曼经过两年的辛苦工作,画出了540多张图,终于得到了等比例放大20倍的杨氏鱼头部结构模型。
通过对放大模型的研究,张弥曼意外发现身为总鳍鱼类,杨氏鱼脑颅中并没有内鼻孔的痕迹。随后她重新观察了老师的标本,发现这些化石上本该是内鼻孔的部位并不完全,有些甚至没有保存下来。这一结果,从根本上动摇了总鳍鱼类“四足动物祖先”的地位,张弥曼院士也因此获得古脊椎动物学界的最高荣誉奖项: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
作者: @少侠小黄鸡的微博
近距离看灰蓬毛蝠(Lasiurus cinereus)的脸,宛若怪兽。
图片来源:svaldvard / inaturalist
#物种日历 4月16日 日本海裂头绦虫
今天的故事从一粒日本海裂头绦虫的虫卵说起。虫卵在水中孵化,它的第一个恰饭对象是生活在半咸水中的水蚤。随着水蚤被小鱼吃掉,小鱼又被凶猛的大鱼吃掉,绦虫宝宝也不断发育。假定这只大鱼比较倒霉成了刺身,于是绦虫的幼体裂头蚴也进入了人类的肠道,发育为成年绦虫。
绦虫的虫体像是一头粗一头细的面条,最细的地方是头部,靠近颈部的节片未熟且细小,越往后越成熟且宽大。每一个成熟节片里面都有雌雄各一套生殖系统,可以自行达成“生命的大和谐”,生育后代。到了绦虫尾端,装了很多卵的节片,随着终宿主的粪便排出,又开启一个新的生命轮回(呕……)。
目黑寄生虫学博物馆是一家专门研究寄生虫学的私人博物馆,由医学博士亀谷了创立。其镇馆之宝正是一只日本海裂头绦虫。一名40岁的日本男子接受驱虫药的治疗后,取出了一条长达8.8米的超级大绦虫。形似日本的传统织物真田纽,故另起雅号“真田虫”。
生食海鱼感染的寄生虫,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异尖线虫(Anisakis spp.),另一类是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spp.)。避免感染的最好方法,当然是熟食,或者冻杀寄生虫,在−35°C下冷冻15小时或在-20°C下冷冻7天,就可以安全食用了。
幸运的是,和异尖线虫相比,日本海裂头绦虫可谓温柔。大部分感染日本海裂头绦虫患者的身体伤害都很轻微,比起身体上的伤痛,患者们更多地“在排出虫体时受到了精神上的痛苦”。
北长尾山雀Aegithalos caudatus,原来与银喉长尾山雀Aegithalos glaucogularis同为一种,这个种里有小白脸也有小黑脸,Harrap等在2008年将其分为两种。虽然银喉长尾山雀听起来比较白,但小白脸其实是北长尾山雀。
图片拍摄:吉永勝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