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榴莲属大约有30个种,其中大约9个种是能吃的,我们所吃的榴莲都是Durio zibethinus这个种。

之所以说“大约”是因为分类学分分合合,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变化。

图1,Durio grandiflorus,来源:seedsofborneo。果肉是鲜红色的(也有说黄色的),iucn分类为易危。

图2,Durio graveolens,来源:Year of the Durian。果肉是品红色的,非常好看。不甜,据说味道像牛油果。

图3,Durio testudinarum,来源:Thế giới thực vật / Facebook。成堆簇生在树干下部,称为老茎生花现象,根据水果食用专家 @钟蜀黍满脸黑线 的说法,有熏鲑鱼的气味。

图4,Durio dulcis,来源:Seeds Gallery Shop。红色,生满长刺,外貌狰狞,据说是臭味最强烈的。

图5,Durio oxleyanus,来源:Year of the Durian。娇小玲珑,钟蜀黍说味如香草奶油。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K3rVFvuLe

2月24日 欧石南班克木 Banksia ericifolia

2019-2020年初曾经令世界瞩目的澳洲森林大火,仿佛成为了久远的记忆,但在野火之后,澳洲特有的植物欧石南班克木仍然萌发出新芽。

欧石南班克木是卡尔•林奈的儿子小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 the Younger),根据它的采集者,伟大的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Joseph Banks)命名。种加词“ericifolia”,即“欧石南状的叶子”,意指它像欧石南一样有细小坚硬的叶子。叶片细短而硬,可以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助于抵抗干旱。

欧石南班克木最醒目的不是叶片,也不是形如瓶刷的古怪花序,而是它仿佛长满了嘴巴和眼睛的果序,十分降san。这是为了适应澳洲的“土特产”——野火,欧石南班克木果序上那些“眼睛”,就是为了在野火中开裂,散播种子。果实成熟之后,可以保持活力长达15至30年,直到一场野火用超过500℃的高温将使果实紧紧闭合的树脂融化,欧石南班克木的果实迅速爆裂,将种子在野火中散播出去,在火后的第一场雨里萌发。

但是,欧石南班克木也无法在每一场烈火中幸存:即使它的种子在野火中得到散播,后续的降水也决定了种子的命运——如果无法获得雨水滋润,种子即使萌发,也会很快死于干燥。野火发生的频率与欧石南班克木的种群息息相关,过于频繁的野火会摧毁幼苗,但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正使区域性的野火更加频发。

沉睡的标本承载了欧石南班克木与澳洲大陆东部几乎同时被欧洲人所知的历史,但在这二百多年间,人类改变了这块生命形态特殊的大陆的样貌。环境塑造了生命的形态,这些植物的命运也是这块大陆乃至人类所要面对的未来。

作者 @钟蜀黍满脸黑线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K3poZpDjh

世界上最大的混血儿,是蓝鲸和长须鲸(体长排第二,体重排第三的鲸)的杂交后代。

早在19世纪就有混血鲸的传闻,第一次得到证实,是1983年在冰岛海域捕到的一头鲸,基因检查发现是蓝鲸父亲和长须鲸母亲的后代。以后陆续有几例蓝鲸和长须鲸的杂交被证实,大部分是商业捕鲸的猎物。自2012年起,有一头混血鲸,几乎年年出现在冰岛东北部的Skjálfandi湾。

直到最近,人们一般认为鲸的种间杂交后代是无法生育的。但在1986年捕到的一头(长须鲸父亲和蓝鲸母亲)混血鲸孕有胚胎。近期的研究还发现一头四分之三长须鲸血统的混血鲸(蓝鲸和长须鲸的混血鲸母亲,与长须鲸父亲的后代)。

除了第一例外,蓝鲸和长须鲸的混血鲸都是长须鲸为父亲,蓝鲸为母亲。这可能反映了一个悲伤的事实:从12世纪到20世纪的捕鲸活动,让鲸的种群数目大减,在捕鲸停止之后,蓝鲸是其中恢复得比较慢的一种(北大西洋中心区现存约3000头蓝鲸)。同类雄性动物太少的情况下,雌性就可能会接受异种的授精,从而产生混血鲸。

图片为长须鲸及其骨架。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K3ghZe1BR

2月23日 麝牛 Ovibos moschatus

麝牛是极地苔原环境的代表性生物。麝牛身体上的毛会沿着身体一直生长,能够长到下垂到膝盖之下,甚至脸上也覆盖着毛发。麝牛脖子处的毛也特别的长,远远的看上去就像是长着长长的胡子。

在长毛之下,还有一层非常厚实的绒毛,更细也更柔软,保暖效果超强,外层粗长的毛发就像风衣一样扛风、而内层细密的绒毛则可以像羽绒马甲一样保暖,这些装备让麝牛能够安全地度过寒风凛冽的极地冬夜。

为了适应寒冷的极地环境,麝牛身体的其他器官也做出了相应的“改造”。比如说,麝牛的四肢和尾巴变得更短,耳朵变得更小并且周边也有毛发覆盖,这些演化上的“举措”都是让麝牛身体的表面积减小,这样散失的热量就会更少。

名字里带“麝”的动物,大都源于独特的味道。麝牛也不例外,它浑身带着一股难以形容的味道。有人认为这个味道和麝香味道很像,但不管是未经处理的带着浓烈刺激味的,还是稀释后有芳香味儿的麝香,都很难让我和麝牛散发的味道联想到一起。另外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真相则是:麝牛的味道虽然来自腺体,但却是靠它的尿来散播。而且,据说在发情期,味道还会浓郁数倍......

在上个世纪7、80年代,先后有两对麝牛来到中国的动物园。其中第一对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与我国的一对大熊猫进行交换的“国礼”。雄性的那一只去世之后,被制成标本,送至北京自然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将其作为最为珍贵的馆藏标本之一,收藏在“国礼库”中。

作者: @李希特二猪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K3fJE8rHi

今日的物种日历作者 @少侠小黄鸡的微博 ,看到微信评论里有留言提到剑齿出现的意义,主动提议来补充一些关于剑齿虎亚科的小知识

剑齿性状的几次出现和继承涉及的捕猎行为其实各具意义。例如新的研究表明袋剑虎缺乏刃齿虎等用于定位的发达胡须,长牙或许是用于捡漏大型动物尸体。

再如早期剑齿虎牙较短,更倾向于对付小型猎物;之后出现的巨颌虎更是知名的人属物种之敌(周口店);之后演化出锯齿虎、刃齿虎等张口更大剑齿更长的种类,才开始转向偏爱大型动物。

即便如此,长剑齿的用途依然有所区别,如锯齿虎的长牙有细小锯齿,擅长造成巨大撕裂伤害;刃齿虎则更适合割喉放血,总之是各具特色。

刃齿虎们于剑齿的青睐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环境。现生猫科动物那一套锁喉咬口鼻窒息消耗体力等等捕猎手段,用在身高6米的大地懒等巨型猎物身上是不现实的,而剑齿则可以迅速高效地放血割喉,短时间杀死大型猎物。

此外刃齿虎不擅平衡的短尾也说明它们更偏向于伏击而不善奔袭,另外骨折后愈合的化石表明它们很可能是群居而非单打独斗。想象一下,这会是多么恐怖而高效的捕猎模式?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K38v46T5U

2月22日 毁灭刃齿虎 Smilodon populator

刃齿虎可谓是剑齿虎亚科这一大家族最后的荣光,其中生活在南美洲的毁灭刃齿虎更是这个家族诸多演化支系中最大最强壮的一脉,其最大个体可达2.7米长,400公斤重,堪称是剑齿虎类最为奇特和醒目的形态。

毁灭剑齿虎的上犬齿可以达到30厘米,如刀刃般薄而锋利,如同两把马刀般嵌在上颌骨的两侧。在合适的时机下猛然扎入猎物咽喉等要害,瞬间切断其颈部气管和动脉后拔出,可以瞬间将猎物毙命。

然而这一看似潇洒的刺杀动作背后存在着诸多风险,刺入猎物体内后的长牙,在猎物挣扎时很可能碰到骨骼而磕断。使用长牙这一“偏门武功”的演化过程中,刃齿虎的颈部肌肉变得异常粗壮发达,使得头部在搏斗中能够保持稳定。异常壮大强健的前肢骨骼和肌肉,又能够更加迅猛地将猎物击倒并控制,以一个类似“扎猛子”的动作将长牙送入咽喉。

19世纪美国古生物学家柯普(Edward Drinker Cope),发现化石记录中动物的体型常常出现增长的趋势,于是认为“巨大化”是生物演化的趋势之一,后世将这一趋势称为柯普定律。尽管柯普定律有很多局限,但也揭示了自然选择中一些本质的现象:环境没有出现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动物的确会有大型化的趋势。而对于捕食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军备竞赛,为了更好地捕猎逐渐变大的猎物,毁灭刃齿虎也成为体力和巨齿一时无两的巨剑战士。

然而在演化的某一方向上越走越远,也意味着回头越来越难。大型化的确提升了毁灭刃齿虎的竞争捕猎能力,却也降低了其应对环境变化的抗逆性。随着冰川末期气温回暖,大量的巨型哺乳动物因无法适应剧烈环境变化而消亡。与其同时人类在北方强势崛起,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大约一万年前,毁灭刃齿虎走向了生命的尽头,自此宣告剑齿虎家族退出了地球演化舞台。

作者: @少侠小黄鸡的微博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K36EqDxWY

生活在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Bajau民族,号称“海上游牧民”,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以船为家,打捞海鲜为生,只凭一个简单的面具可以下潜70米。他们在工作日里,可能60%的时间都在水中度过,可以与职业潜水员相比。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曾经为Bajau人做过超声波检查,结果发现他们的脾比居住在附近的Saluan人大一半。脾可以储存红细胞,在潜水中再释放,为关键器官供应更多的氧,增大的脾使得Bajau人能屏息更长时间。这个储藏库的功能很关键,因为血管中的红细胞密度过高是不利的。

有趣的是,一些擅长潜水的哺乳动物,比如威德尔海豹,也有极大的脾脏来储备红细胞。不过海豹与人类不同的是,它不用肺来储蓄空气,而是单单依赖肌肉的肌红蛋白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储备的氧分子,这样可以防止体内生成气泡,产生减压病。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K2XI5abgh

2月21日 渡渡鸟Raphus cucullatus

渡渡鸟从初为人知到宣告灭绝,仅隔了不到70年。由于没留下任何影像资料,又缺少完整的填充标本,有人认为它的存在只是一个传说。

1598年9月,一艘荷兰商船偶然漂流到当时还是无人岛的毛里求斯,水手们很快就发现了一种又肥又“笨”,用棍子就可以打到的大鸟。只是这顿“大餐”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味,粗糙的肉质让水手十分失望。

继荷兰人登上毛里求斯之后,17世纪初,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来此定居殖民,渡渡鸟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面对突然来到毛里求斯的猪、猫、狗、食蟹猕猴,没有飞行能力的渡渡鸟显得毫无反抗能力。而对于殖民者来说,渡渡鸟不仅是盘中的食物、枪下的猎物,还是他们取乐的宠物。由于栖息地被人类肆意破坏和入侵生物的无情碾压,不到半个世纪,渡渡鸟的数量已岌岌可危。

在渡渡鸟灭绝之初,它的不幸遭遇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过多关注。1865年,随着英国作家路易斯•卡罗(Lewis Carroll)的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畅销,这种命运悲惨的动物逐渐被人们知晓。在英语中还有这样一句俚语:“As dead as a Dodo”,译为像渡渡鸟一样死绝,寓意那些彻底消失和无法挽回的事情。

在牛津大学自然博物馆中还有一件极为特殊的珍贵馆藏:牛津渡渡鸟(标本号OUM 11605)。最初,它曾是一个完整的填充标本。可惜由于保存不当,标本的绝大部分因腐烂被处理掉,仅存了一块头骨和一块脚骨。它是世界上唯一仅存软组织残余的标本。从标本中提取的DNA,有可能是未来人类复活渡渡鸟的希望。

作者 @江南蝶衣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K2WVnuUL6

重口味预警!乌鸦大夫的皮肤病诊疗[衰]

小袋鼠耳朵后面趴满了蜱虫,乌鸦趁着它喝水的时候,一个个薅下来吃掉,虽然血糊糊的,但终于摆脱了蜱虫的困扰[doge]

图片来源:Guba na Nature Refuge / youtube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K2WudpZ7l

说起来日历娘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大王乌贼含有大量的胺,抹香鲸不会觉得臊气吗?

答案是没关系的,因为它闻不到!

鲸在进化为水生的过程中,嗅觉和味觉都经历了明显的削弱。鲸的捕食者在水里,无法从空气中获得信息。而且鲸的鼻孔和口腔并不相连,这使鲸不能通过嗅觉判断食物的味道。

它们的脑子里关于嗅觉的部位嗅球(olfactory bulb)已经高度退化,与嗅觉相关的许多基因也失去了功能。齿鲸的嗅觉已经完全退化,须鲸还保留有少量的嗅觉。此外,所有现代鲸都失去了甜、鲜、苦的味觉。

所以抹香鲸并不知道,它吃的大王乌贼是不是于谦家的炖腰子的味道。这可能让鲸类很容易误食塑料垃圾,它无法辨别嘴里这个东西是不是能吃的。[失望]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K2OS7eRpM

2月20日 大王乌贼

虽然价格并不算昂贵,但我每次还会在10块钱三串的鱿鱼须和15块钱一串的整只鱿鱼上艰难选择,真希望有一天我能实现鱿鱼自由!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博物馆里展出的大王乌贼的标本……

大王乌贼是大王乌贼属中唯一现生种类,它的分布范围极广,几乎世界上所有海域都有大王乌贼的记录。虽然大王乌贼的名字里带有“乌贼”二字,但它与我们常见的乌贼并非一类。真正的乌贼属于乌贼目,而大王乌贼与制作铁板大鱿鱼的鱿鱼同属于枪形目。

早年间,大王乌贼这种看似美味海鲜的动物,更多是以“海怪”的形象出现在小说或者航海日记中,人们将其描述成像怪兽般巨大的乌贼。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挪威海怪克拉肯(Kraken),这是一只出没于挪威和冰岛近海的海怪,可以将整条船吞噬掉。毕竟当时没有照相机这么个设备,人们见到这种巨型头足类也只能依靠口口相传,传来传去就会变得越来越夸张邪乎。

不过,大王乌贼生活于数百米的深海中,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到水面上去吃人。事实上,绝大多数有关大王乌贼的目击报道,都是死掉的尸体被冲上海滩之后。

很多报道称大王乌贼身长超过20米,但根据确凿的标本记录,大王乌贼通常在12-13米左右,而且它的身体(外套膜长度)很短,很大一部分长度是它的超长触手。

对了,由于生活在深海中,为了保证一定的身体浮力,大王乌贼体内含有大量的氯化铵,让它的身体散发着一种独特的臭味。曾经有日本节目中渔民当场吃大王乌贼刺身,表示很难吃。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K2NiHl9en

2月19日 “雪人”(原型可能是棕熊或亚洲黑熊)

科学上不承认雪人是一个物种,所以日历用可能为雪人原型的动物之一,棕熊喜马拉雅亚种(Ursus arctos isabellinus)来当它的替身。

2014年,赛克斯(Bryan C. Sykes)等人,在《皇家学会报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表示他们检验了“雪人毛发”的基因,发现跟化石北极熊的基因样本很相似。他们推测这是一种未知的熊。次年,古铁雷斯(Eliécer E. Gutiérrez)和派恩(Ronald H. Pine)在Zookeys上发表文章驳斥,赛克斯用来检验的基因片段很短,在棕熊和北极熊身上几乎没有差别。没有必要假设这些毛发来自棕熊之外的动物。

现代科学的检验手段,戳破了许多“雪人”遗骸之外的幻想外衣。

登山家伯恩(Peter Byrne)曾经在尼泊尔的寺庙里偷走一根“雪人”手指,基因检验的结果是,“雪人”手指确实来自一种在喜马拉雅山区生活的大型灵长类动物——人类。

另一位“雪人迷”泰勒(Daniel Taylor),则用他在尼泊尔的考察经验,证明“雪人”的脚印其实是亚洲黑熊的。黑熊走路时后脚前半截踏在前脚印上,后半截在前脚印后头,前后脚印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像人脚的大脚印。

人类为何痴迷雪人呢?民俗学家丹德尔(Peter Dendle)认为,神秘动物其实是一种心理需要。我们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然而这是怎样悲惨的胜利啊,未知消失了,世界变得单调无聊了,美丽和神奇的东西一一消逝了。人类幻想出神秘动物,是为了让熟知的土地,重新焕发出神秘的魅力。

作者 @松鼠濑尿虾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K2E8y4LkD

Cinder,2019年在阿拉斯加发现的,被遗弃的小海獭,因为无法放归,现在圣地亚哥海洋世界生活。[害羞]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K2De7pW7U

比利时蓝牛因为基因突变,肌抑制素表达减少,肌纤维数量增多,所以看上去分外强壮。农场主展览他们的公牛时,会把牛毛刮掉一部分,来展示他们的牛有多么健美。

不过这场面有点糟糕啊……

图1,来源:Facebook,作者:Belgisch Witblauw

图2,来源:wikimedia commons,作者:agriflanders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K2veqcDjx

经常上网冲浪,就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知识。比如,长鼻浣熊(Nasua nasua)翘起尾巴的时候,如果你盯着尾巴尖看,就会看到一群小恐龙!倒放影片效果更明显!

除了像恐龙的浣熊,还有像浣熊的恐龙。根据羽毛化石里保留的黑色素体,我们可以推测(黑色素不止有黑色的,还有褐色、红色、黄色的)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的颜色,它的尾巴上有浣熊一样的棕白环纹,脸上有遮盖眼睛的棕色斑块,很有一点像浣熊的配色。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K2u89unxG

白肢野牛,这一身自带发光效果的肌肉!

图1,来源:instagram,indian_wildlifes,作者:shujath.mohammed

图2,来源:Facebook,Wild Karnataka,作者:chandan_mruthyunjay

图3,来源:wikimedia commons,作者:Titus John

图4,来源:wikimedia commons,作者:ANAND95M

图5,来源:NiF Hive - Nature inFocus,作者:Daksha Bapat

图6,来源:youtube,作者:TrulyWild

图7,来源:youtube,作者:GREEN GLITZ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K2lNV56ab

2月17日 钩粉蝶 Gonepteryx rhamni

钩粉蝶是一种粉蝶科钩粉蝶属的蝴蝶,前翅顶角明显突出呈钩状,后雄蝶翅正面深柠檬黄色,雌蝶翅正面为淡黄白色。钩粉蝶的英文名字叫作“brimstone”,硫磺,这可能形容的是它翅膀的颜色。

林奈在1758年给钩粉蝶命名时,用的是“Papilio rhamni”这个名字。而Papilio则是凤蝶科凤蝶属,一个粉蝶科的蝴蝶怎么给安了个凤蝶科的属名呢?这要从很久之前说起。

有个叫裴蒂弗(James Petiver)的昆虫学爱好者,于1702年在他的一本著作中提到了一种叫“硫磺凤蝶”(Papilio sulphureus)的蝴蝶,说它要不是有黑斑和翅膀上的蓝色月亮纹,就跟英国的“硫磺蝶”(钩粉蝶)一样了。后来,汉斯•斯隆爵士(Hans Sloane)买走了裴蒂弗的蝴蝶藏品,并在1753年移交给了大英博物馆。但在几十年之后,大英博物馆中就找不到这些蝴蝶标本了。

现代生物分类学的祖师爷林奈命名生物,并不一定要看到实物,有时也依据别人已经出版的插图。比如有一种凤蝶属的蝴蝶Papilio ecclipsis,就是他根据别人的论文命名的。林奈对Papilio ecclipsis的描述很简单,而且没有依据真实标本的迹象。

后来昆虫学家法布里丘斯(Johan Christian Fabricius)在造访了大英博物馆后,于1793年终于发现了真相:Papilio ecclipsis和Papilio rhamni是一个东西,而且就是裴蒂弗的“硫磺凤蝶”Papilio sulphureus,而“硫磺凤蝶”其实是翅膀上涂了斑点的钩粉蝶。

用来制作赝品的钩粉蝶还没有被人命名过。既然林奈老先生给了这个名字,那就把这个名字给了钩粉蝶吧。于是Papilio rhamni最开始匹配到了钩粉蝶。后来利奇(Leach)在1815年建立钩粉蝶属Gonepteryx,于是钩粉蝶的规范名字变成了今天的Gonepteryx rhamni。

作者: @翦翳翎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K2lKAb4dw

Ankole-Watusi美国引进自非洲的牛品种,它的头会很重吗……

图1,来源:AgUpdate

图2,来源:youtube

图3,来源:pixabay

图4,来源:wikimedia commons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K2du5m7EX

2月16日 安娜赛丝霞水母 Cyanea annasethe

1864年2月16日,对于著名的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来说,是人生最为痛苦的一天,他深爱的妻子安娜因急病辞世。之后他以妻子之名命名了三个新物种作为纪念:一种放射虫,一种水螅水母和一种钵水母。

安娜赛丝霞水母的标本是海克尔的堂兄从非洲南部的海岸采集到的,从遥远的非洲到达海克尔手中时,原本优雅飘逸的水母早已变成了皱巴巴的标本。即便如此,海克尔还是绘制了一幅精美的图版。身体中间蓝色的口腕与金黄色的性腺相互搭称,犹如公主的裙摆,而它那长长的触手则如同安娜的秀发一样自然流淌。

1899年,晚年的海克尔在整理画作,出版他著名的作品《自然界的艺术形态》时,这样写道:“我用安娜的名字命名了这种最可爱也最有趣的水母,希望我对安娜的思念可以永恒不朽。这位才华横溢的、善解人意的妻子,我和她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安娜赛丝霞水母的学名现在由最初的Desmonema annasethe更改为了Cyanea annasethe。标本现存在德国耶拿大学的系统发育博物馆(Phyletisches Museum)。 但奇怪的是,人们后来再也没有在野外发现安娜赛丝霞水母,究竟是因为安娜赛丝霞水母标本是其他种类水母的幼年形态,还是因为这种水母太过稀有,我们不能发现它们?

但不管怎样,神秘而又美丽的安娜赛丝霞水母就这样消失在海洋中,就像是海克尔与安娜的爱情一样,纵然是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作者: @养水母的厦大人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K2bLEEG35

Show older
小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愿这里,成为属于你的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