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在b站刷视频
刷到一个up,吐槽接女儿放学遇到的事。其中的内容有和白话和普通话相关的。

评论区就直接吵起来了

一个观点是觉得全国都讲普通话,那广东没有说特殊的地方,都讲普通话。
另一个是广东人觉得我既然就在广东,那我和你讲普通话是出于我的素质,白话才是我的语言。

这个矛盾的核心我觉得在于“我们”的定义:如果祖辈都在广东的居民觉得,广东人是一个集体,广东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广东人是中国人,那广东人这个身份概念是优先于中国人的。同理,反过来讲就是我先是中国人,再是广东人。
这种区隔的形成在于成百上千年来的氏族,地缘,血缘关系。如果追求社会稳定,那么依靠这些关系作为纽带,能够很便捷的治理社会。但同时如果追求经济发展,那么这三者都会因为搬迁而被削弱。
我父母的家在安徽,但是父亲一支往上追溯大概在皖南,母亲一支往上追溯大概在浙江,我又从小在深圳长大。所以如果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我完全回答不上来。

矛盾的出现,就在于我这种“移民”因为经济发展而越来越多,但同时,经济发展地区周边的县,乡镇,依旧在依靠老的宗族体系。同时城市扩张的速度极快,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身份认同会在矛盾中首先爆发。“移民”会希望讲普通话,对话时不采用这种全国通用的语言,那是否意味着对方在可以嘲讽?同理,“土著”觉得对方是外来者,外来者应当学习当地的语言,入乡随俗,那不友好的表达是否是刻意找茬?

所以如何破局?

不要经济高速增长,把人摁在当地,直接回归宗族体制。
或者抛开宗族体制,直接形成全面,逻辑统一而当地制度不同的管理体制,让宗族的话语权下降,在经济的发展下崩塌。

不管哪个,都需要钱,都需要时间,都需要精力。
而且都需要推行。

因为这种松散的体系,会在面对针对体系本身的冲击时,而变得七零八落。

赤旗插满全球的时代,可能就是赤旗和赤旗之间理念的冲突。
这种冲突大概有极大的可能,再次让一片旗帜变为十几片。

(晚点写一个本子的赏析吧)

因为

@nianyitian 你不是同伴!
你背叛了单身贵族!
你应该被流放!

(hhhh酸归酸还是祝你玩得开心啦)

@shaelynzhi 给一个推测,有不小的概率大概是不用等比例模型就会有一些东西没办法想到?
像伦敦搞了一个测表面凹陷的大楼,然后就成了凹面镜,马路对面的街道上温度爆炸高(可以煎蛋了)

而且要让模型模拟建筑逐步施工其实听困难的,毕竟每一个步骤都要变成一个数据上的变化,建模师和写软件的人大概会疯掉?(工程量太大了)还不如直接3D打印一套,盖楼模拟的时候直接把要盖的东西插上去就完事了。(当然这一部分只是口嗨)

@bittyisbetty 可以考虑先从简单的东西写起?
比如今天买东西,老板跟你说什么什么卖完了,搞得你很不开心,那就可以先设立猜想,然后简单的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比如找找数据,或者别人的调查),如果找了一段时间,还是找不到答案,找不到就把疑问留在那。或者想到一半顿时灵光一现,想到了平时没想到的东西。
如果这些东西写的太多了,那可以考虑记录一下“为什么自己会这么想”

大概能让你的日记每天都有东西可以写?

@dam 有点没看懂,意思是最深的恐惧是“害怕自己没有多么优秀吗?”

毛线团 boosted

技术人寒心警告 

原来数字电路设计是危险行为

@atomy_dust 直接幻视成罪与罚了(然后联想到罪与罚的少女) :pio_fue:
我有罪.jpg

@articuno
虽然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你的逻辑,但是感谢你的回复。

黄色废料 

@dam 看NTR本子的感觉?
看着女主因为性欲得到宣泄而表现出来的兴奋和满足,看着黄毛因为夺人之好和将女主“征服”在自己身下而获得快感,身体本能的会兴奋,会觉得有一种“渴求”想被满足。
但同时如果会带入男主,带入男主对女主的喜爱和珍重,同时带入男主那种性格和选择,那么在理智的作用下,那种渴求会迅速的转变为无助,愤怒,羞愧。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果,有可能是会因为性的冲动继续读完,有可能会因为羞愧产生想要逃离的念头。我可能是看本子比较多(逃),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原因(人比较奇怪?)。总是能把自己从代入感中剥离出来,作为一个不是自己的观察者,仅仅是了解故事,静静的看完这一篇。然后内心产生感慨,再去找别的本子。

所以如果是把自己带入男主,产生了共情,那大概是上述情况?
如果是纯粹的爱上了某个角色这个形象,那就不太清楚了。

@articuno
感谢你说了这么多,可能我还需要更多的学习。

>>互换不等价的痛苦就是“公平”
在我的认知里,你羡慕嫉妒孟晚舟的生活,且你认为痛苦是可以比较的。但是你所希望的是“跟你希望承受的痛苦去交换,而不去交换你所不接受的痛苦”。如果是否交换的选择权在你手中,那这种想法是“只想获得更多,不愿意把现在拥有的分享出去”。这在我看来是不公平的。

>>社会达尔文主义
我并不明白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我所想的是“在不违背底线的情况下,活下去是第一优先级的事情”。我不知道我这种想法应不应该归类到社会达尔文主义里去。

>>共产主义
我从没说过我是共产主义者,我没有完整而系统的了解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学校里学的知识,新闻里的报道,书本里的理论,和现实社会是割裂的。

逻辑链条可以考虑更完善一点? 

@literalkernel 发达国家->产业,军事,政治稳定->经济增长受边际效应开始放缓->资本寻求增长更高的市场->金融业兴起->资本越发集中,市场受金融的影响变大->实体产业变现的被削减->工作岗位数量减少->工人就业困难->市场上售卖的劳动力大于需求的劳动力->工人工资下降(直接或间接)->生活质量下降->社会环境不适合养育子女(没有成长的空间和可能性)->生育意向下降->生育率降低

@articuno
可是你一边说要公平,一边又不愿意跟比你痛苦的人换?(请容我质疑,如果有均平富的机会,你想要的是不是“自我之上人人平等,自我之下全部不变”)

王侯将相的确无种,但当国家只需要一个相的时候,那其他几个能力足够的人就一定当不了相,这是我说的命运。

我的观点不认为“彻底的革命就是好的”,革命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妥协的情况下百分之一百能换来更多的利益,更多的前景,那为什么不妥协?(需要讨论的是如何妥协,妥协的时候牺牲谁的利益,换来的利益如何分配,得到的前景和目标有偏差的时候怎么办)

@articuno 老爷赏了你啥啊?/挠头

我的哪个想法很反动?麻烦您说清楚。

>>如果是说命运的那块

我说的“命好”不是无产阶级,也不是共产党,更不是一把手或者特定的人物或者组织能决定的。
我说的是概率学上的期望。
就像你扔飞镖,对每一个点来说,被扔中的概率是0,但只要力度方向合适,飞镖总归会扎到某个点上去。
那有的人就是被钟爱了,怎么办嘛。王思聪他爸就是有钱,他就是玩女人,那还是那些人送上去的,严格来说他说不定都没违法。那你要说抄没王健林的资产吗?

>>如果是祖国的爱那块
没有什么是绝对公平的,东北在建国初工业生产,那生活就是比当时的深圳人生活要好。后来画了经济特区,那深圳人的生活就比其他地方要好。同样的,现在深圳房价飞起,东北衰落,这些情况你可以说“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但反过来讲,东北的自然条件适合搞工厂?深圳行政规划没办法向外扩张,房价自然就飞涨。

换不换的问题我保留自己的观点,我认为痛苦没有可比性。(另,比你痛苦的人想跟你换,你会是什么感受?)

@nianyitian
晚上十一点清馆应该够用了?
保证充足的睡眠会更有利于第二天的学习,毕竟考研更多的是练习和死记硬背?(不清楚你的课目)所以考虑一下早睡早起?毕竟还有90天,可别把身体整垮了。

@light 您觉得货拉拉一案的法官,他的想象力和移情能力如何?(恶意引战言论)

一命二运三风水,我是信这条理论的。所以如果通过移情和想象,给自己嫉妒之类的情绪找一个宣泄口,然后回归生活,我觉得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articuno
>>“痛苦一百万倍”
我是觉得痛苦与痛苦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不同的时间,认知,身份下,不同的痛苦对个体而言都是不一样的感受,也会是不一样的影响。

>>“她得到了祖国的爱”
这是特殊事件点的特殊事件,让她成为了焦点。就像丁真,他一点都不特殊,只不过当时宣传部门需要捧红一个少数民族,丁真获得了一定的关注,于是这个关注就被无限的放大了。孟晚舟获得如此大的关注,是因为美国首次对中国完全撕破了脸皮,而她的结局,则是中国政府对人民交出的答卷。
如果被加拿大引渡美国,并在美国坐完了牢,那显然会说明政府的无能。
如果一点事情都没有,完全被无罪释放,则是说明中国的影响力已经算得上卓绝了。
所以她才会获得这么高的关注。

>>“嫉妒是因为失去的东西比她多得到的远远比她少”
我们每个人没有什么是生来就有的,叙利亚的难民生来就在战乱,或者异国他乡,贫困地区的人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去,见识不到什么是“繁荣”;朝鲜金家的生活那就是高高在上的,华尔街财阀的子女自然是衣食无忧。
这些“东西”本就是后天给与你的,只是有的人命好,有的人命不好,所以才会如此不同。
我所想的,便是一切的东西都要自己学,自己挣。我现在没立场说这条路能走通,毕竟我还在花父母的钱,只能说我现在是这么认为的。

顺带一问,你现在对孟晚舟的嫉妒,和对“比她痛苦一百万被的人”的同情,是一样的程度吗?你会花一百万倍用在嫉妒上的时间精力,来去同情那个人吗?

@wxyz @light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原来是这个意思啊。
感谢你的解答。

我还是保留我的观点,因为大部分人在真的承受那份苦难之前,往往是低估了苦难所附带的其他东西。

@articuno 她不是连续三年不工作,她的处境可以说是”作为帮助了主角的同伴,被大魔王派出的牙将逮住了关了起来,虽然不能留下肉体上的折磨,但是暗地里搞了多少花招都不知道。最后迫于主角的压力把她放了出来。穿着主角送给她的衣服,告诉所有人,她回来了“这样一个模板。
所以如果单单看新闻报道,可能注意力更多的是在她的光彩夺目上。但稍微回想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她所经历的,是无人帮助的折磨,个人自由就在眼前,却不能选择的痛苦,父亲在一点点老去,自己没办法帮助,甚至没办法陪伴。就算偶尔允许被外出,也要带上极具羞辱意味的脚镣,以此提醒注视着自己的人——“这个人并不无辜”
尽管我们都知道她就是无辜的。

所以换位思考一下,大概也就没有那么羡慕她了?

Show older
小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愿这里,成为属于你的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