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natasick @Miansan01 感谢!
安抚情绪和引导啊...
怎么说呢...感觉又要学好多东西了orz...而且心理预期,潜意识这些好像要专门学习...不然又是零碎的知识...
我会去试试的,虽然大概一开始做不好啦233
太长不看版:
我都懂,但我不知道怎么做
太长版:
我清楚我本人是那种情况,毕竟我算是能做到从心情中走出来进行认真思考的人。在情绪中我也能明确的表达出我的需求和想法(至少是尽可能详细的描述从而让对方理解)。所以并不清楚,在面对困于情绪中的人时,应该是如何安抚情绪,又要如何引导对方的思考。
就拿网上比较火的“妻子的车打不着火,丈夫指导,最后两人吵架”为例。我能认识到妻子对于情绪上的焦急,以及渴望有个人来分担情绪。但我的脑回路就是:解决问题 -> 情绪来源的事件消失 -> 情绪得到缓解。并不清楚具体实践要怎么做。
@konatasick
对于连接方式没有很深入的研究,但是从时间和交往深度有过思考。
网络让人与人更容易遇见,现实生活中受限于物理限制(空间距离),组织限制(一个学校或公司就那么大,与其他的交际很少),任务限制(大部分时间是围绕着具体事件,能接触到的人有限)。所以网络上遇见的人相对来说很多,更容易遇到相性很好的人。
但一个人用于和朋友相处的时间是有限的。
比如说你有两个小时的放松时间,假设你是学生,那么这两个小时不管是用来在社团还是搞研究,能接触到的人都很有限(十几个顶天了),可能其中你能完全认同的人很少,但是可以很深入的交流,比如围绕着某一话题进行延申发散。而网络上动辄上百人,话题也极其容易进行跳跃,很难围绕着一个中心深入。
所以如果运气很好,网上遇到了合适的人,也恰巧投入了时间互相深入了解,会是一件很不错的事。只是相对而言,概率很小,而且了解深度可能不如三次里认识的人(毕竟app想做的是吸引你的注意力,所以可能会把你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上而不是某个人本身)。
只不过三次里对于具体图片视频描述的不便捷,和二次中对于语气语调的缺失,以及对于对方具体形象的想象,乃至行为互动上的物理受阻。就是另一大类要讨论的问题了233
@azheng
>问题抬得太高了
那么发泄情绪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出现冲突的话,你会怎么解决?的确,平权问题上这两点不一定冲突,但是如果出现冲突的话,你会更倾向于“把情绪发泄掉才行”,还是说“忍一下没关系,问题解决了就行”?
我没法证明,但我倾向于这是冲突的,且应该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抒发情绪。
>让渡情绪空间
可以啊,没问题。但正如我说的,这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丝毫帮助。同时,也存在着来互联网上就是口嗨的人,他们会叫嚣着“女人拿钱哄哄就好了”,“男人多喜欢几个女性是理所当然的”。而据我所知这些群体中的大多数也是拒绝平权的人,在生活中也会利用性别上的不平等。
简言之,你在要求生活中对你较为平等的人让渡情绪,同时没办法约束/惩罚那些对你不平等的人。我可以这样理解吗?
>被扫射而改变想法
状况可以改变情绪,情绪同样也可以改变行为。我想表达的是:我会尽可能的释放善意,即使在其他人都保持冷漠的情况下。但如果当事人,或者说某个群体伤害我的感情,那我便只做对的事。我小时候看到乞丐会给钱,但是当我看着乞丐拿出一部比我还好的手机时,我会伤心,我会再也不给钱,但我不会说因为他是乞丐就愚弄他,欺骗他,即使这是对我有利的。
而且反过来说,你在宣泄你的情绪,不也是在逐利吗?
我认为的平权,不是完完全全的“男性和女性的权力和义务相同”。毕竟天然的生理差异会使得相关的规则变得无比复杂。在我看来,平权是让有才华的人不因为性别就被某个行业或某个奖项拒之门外,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不因为性别转换而发生变化。
这是我的所想,可能有主观的成分,但我尽量都用客观的陈述或者具体的事例在说明,请不要假定我的主观想法。的确,给你是那样的感觉,但表达的逻辑仅仅是“因为他人言语攻击而改变行为方式”,我认为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因此,请不要那样给我定性,毕竟你也不清楚我到底在想什么。
@azheng 理解你的意思
也明白你想要宣泄情绪
但这么做对于改变现状没有帮助
“我”认同平权,“我”明白那些男性的想法是封建残余,但“我”不知道要怎么提供帮助,如果这时候“我”被莫名奇妙地骂了,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改变想法
我!毛汗三!考完研回来啦!
(虽然说专业课遇到了鬼畜的十进制转二进制,不过还是庆贺吧!)
在森林中穿行了一会儿,看到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政府对于人民群众的言论是否有审查的权利。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原本讨论的语境是关于“记者在疫情期间拍摄并采访武汉的相关消息,而被告上法庭”。先不论文章是否存在主观/客观上的欺骗隐瞒,而是关注一点:视频/报道在制作时,剪辑&浓缩的时候是否会扭曲,歪解被采访者的原意?这种情形是否违法?如果是,那么相应的应该是当事人起诉还是公诉?
那么转换一下对象,采访者在引用政府公开数据时,出现了主观/客观的歪曲,如果这种情况违法的话,那这种情况没有“人”可以自诉,所以应该进行公诉?
这样一来,就变得和原本讨论的语境一模一样了:相关机构觉得记者的报道不实,从而启动程序将记者告上法院。
所以就我本人来说,我觉得在“程序正义”上并不存在多大的问题。当然,我是不清楚“言论自由”到底指的是什么,又要如何来约束相关的“发言者”。所以目前而言大概会进入很长时间的就事论事状态,等哪天有了感悟再着重分析好了。
(话说我前两天在QQ空间里发了男女对立的分析,有人想看嘛?有人想看我就复制粘贴搞到这里来。)
@233mc44 等你咸鱼到大四就不会觉得落寞孤单了/狗头
一个人真的也挺不错的
很久没上小森林了,来发点东西
因为距离考研只剩下22天,所以后面都不会怎么上。虽然不一定有人想念我,但是对于可能想念我的人,还请不要期待我的回归。
下面东西是一些感悟,为了避免刷屏就简单写一些(以后有时间会用折叠来详细写)
首先是关于“观点”。在接触小森林之后,各种网上冲浪,微博,b站,接触了公众号,自媒体披露社会黑暗面,自媒体被打脸,打脸者被打脸,以及各位意见领袖对于事件的分析,让我再次感慨世界之大。
观点形成源于认知,但是认知源于什么?街坊邻居的闲聊,报纸电视的官方报道,流窜于空间,朋友圈的截图,微博上的“石锤”,b站上毫无情感的念稿视频。但是这一切其实都可以伪造。甚至是被害者的一些自白,也可以是账号被盗用或冒名顶替所发表出来的。简言之,你如果已经证实,乃至觉得,XXX是不可靠的,那么相关认知的真实性是存疑的,也就是说在网上冲浪看到两个人对喷,其实跟看农民讨论皇帝早餐吃几个鸡蛋一样——毫无意义(毕竟皇帝可能过得很好,也可能甚至不舍得一天一个/笑)。
其次是关于资本。资本的天性是逐利的,也就是说当卖方空白,市场潜力巨大的时候,资本是会推动着某项技术,或者说观点,向前走。但是当市场的生态位被占领,那些占有者,会因为资本的异化,从而去压迫后来人:它们面对有潜力的公司/项目,能收购就收购,收购不了就打压,封锁,买通上下游困死。也就是会反过来限制新的技术和观念进入。
但是不管是干什么事情,都是需要一群人,一起,为达到目标而努力。也许每个人的目标可能不同,但最终都能使这台“机器”运转起来。而这种形式,在现代而言,则会最容易形成一家公司。它稳定,能带来收入,决策权高度集中,同时在具体执行上对于基层管理者赋予了很大的权限,同时能进行充分的部门间协调,整合,乃至于互相激励。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公司出现之后,如果有资本的进入,它会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忘记自己成立的意义。(那么,代价是什么呢?已经很清楚了)
所以不要期待一个公司会给他的用户带来什么。只要这个公司股权结构复杂,有大量为了利益而来的资本进入,那么它的目标就是赚钱,而不是实现最初的梦想。至于创始人,你让任何一个人在“实现允诺”和“荣华富贵”中选一个,基本上都会选后者,跟别说拒绝资本之后还有没有实现允诺的能力/摊手
因为互联网的快速传递性,奶嘴乐不可能成功。计划经济的死板无法应对现实中人在创意与需求上的复杂性。四十多年已经过去了,不去俯下身子,找一找河里的石头,感受一下水有多凉,未来也只会是历史。
@Potato_Rf 那NTR岂不是两个指针指向同一个对象?
@mmm_ 害,那我是那种想对熟人下手然后频频被发卡…
@Nightingalle 注意力全在手套上了233(是街机音游大佬!我死了!)
@Luka 可能是网络运营商(电信联通移动)或者路由器(就是淘宝京东买回来的那个盒子)的问题。当然也有可能是服务器(比如你看b站那就是b站自己搞的服务器)的问题
@literalkernel 的确是还可以,但是怎么说呢…因为高通是有互相调用(就算是你用不到的驱动/模块也不能删),而且变量名称有重复的情况,所以还是希望能够有一个高度可视化的设备树软件。(因为这样一个是真的好向上向下查找,而且不至于一下子陷进某个死胡同)
刚刚回归,容我缓缓...